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
“一粒、两粒、三粒......”数到第60粒时,秦世伟把一小堆麦粒包进纸包,整齐码放在一个布袋里。秦世伟的工作“平台”是一个平常的小桌子,布袋则放在水泥地上,为了能看得更清楚,他特意把位置选在窗帘完全打开的窗台下,即便如此,屋内光线也略显不足。
秦世伟说,这些麦粒是正在整理中的小麦杂交育种第五代材料,每一小包种植一行,一行长1.4米,种植60粒,要准确无误,这是搞农业科研必须要做到的。
秦世伟是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股股长,作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先进个人、延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,他的初心和梦想是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延津县是河南小麦主产区,小麦产业早已闻名全国,有“中国第一麦”之美誉。但在以前,这里的小麦育种却是空白。“没有自己的品种,产业发展就没有根基。”秦世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隐忧。
但小麦育种谈何容易?一个小麦品种从杂交开始到审定通过至少需要10年时间。“再难也要干”,他和团队义无反顾开始了艰难的探索,长时间泡在试验田里,种植、杂交、观察、记录、筛选、收获......历经十几个春秋,2021年,延津县首个自主培育的小麦新品种“豫金麦017”终于通过省级审定,实现本土小麦育种零的突破。2024年,又有两个品种通过了审定,标志着延津小麦育种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,为延津小麦产业发展补齐了短板。
育出好品种只是第一步,如何实现高产才是关键。秦世伟创新推广“小麦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”,通过精准播种、水肥一体化等措施,使全县小麦亩产年均提高3.5%,累计增产粮食超2亿斤,真正擦亮了“中国第一麦”的金字招牌。
秦世伟深知,技术只有被农民掌握,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他每年下乡200多天,培训农民1.5万人次,编写的栽培教材被农民称为“种地宝典”。为了让技术更接地气,他开创“田间课堂+微信答疑+科普视频”模式,农忙时在示范田里“手把手”教科学管理,并通过微信群实时解答问题。
延津县僧固乡种粮大户秦春明感慨道:“秦老师一来,一亩地多收几十斤,平时有啥不明白,有问必答,毫不保留!”
面对农业产业转型的新要求,秦世伟没有止步于技术推广,而是深入探索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在他的推动下,延津县建成绿色食品原料(小麦)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、有机小麦基地8万亩,并搭建智慧农业平台,通过大数据指导生产,“手机种地”成为现实。这些创新实践,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现代科技的活力,也让延津县成为全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典型。
秦世伟干工作是出了名的“认真”,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中可见一斑:朋友家水电出了问题,维修找他比专业师傅还放心;招待客人时,他洗菜、切菜、炒菜都要按“程序”来,家人笑他“做菜慢”,他却说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这种追求极致、近乎苛刻的“工匠精神”,使他对任何工作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。
在田间地头,秦世伟使用农业机械的水平更是让种地“老把式”都佩服。去年10月份,在僧固乡沙庄小麦示范田,两家农户的麦田隔一条路同时播种,结果经他指导播种成长的麦苗整齐茁壮,另一个农户的却出现断垄,后来分析是播种机调整不到位所致。他常强调现在种地要“七分种、三分管”,只有精准播种出苗健壮,后续才能长得好、耐冻抗病——这一理念,正是他对现在高产水平条件下科学种田的深刻理解。
生于农村、学在农校、干在农业,秦世伟常说,他是农民的儿子,农业是他的命,土地是他的根。如今,他虽然两鬓染霜,依然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,推广新技术、解决新问题。三十三载春秋,他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,用坚守守护着大国的粮仓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