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7日的辩论结束后,郝龙斌的支持率突然飙升到33.8%,这一数字让蓝营内部都感到意外。原本被视为“陪跑”的他,竟在一场辩论后声势大涨,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。
但就在他人气上升之际,洪秀柱的一句话,把整个选举话题重新拉回到最核心的点上。她直言:“不谈统一,就不是国民党。”这番话,等于直接把国民党的路线问题摆到了台面上。
郝龙斌的辩论表现确实出人意料。仅仅三周前,外界普遍认为他难有突破,没想到一场辩论让支持率直线上升。更重要的是,这份33.8%的数据,不只是国民党员的态度,而是反映了全体台湾民众的意见。
展开剩余83%按常理,他本应继续保持“安全牌”,避免争议。但郝龙斌却选择在此时向大陆喊话,强调“九二共识”的价值,并明确表示“九二共识不等于一国两制”。他的用意很明显:既要安抚对统一敏感的选民,又想向大陆传递“沟通的诚意”。
然而,大陆的立场一向坚定,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“一个中国”。郝龙斌试图把“九二共识”和“一国两制”切割开,实际上是一种模糊策略。他既不想惹恼蓝营深层选民,也不想被绿营扣上“亲中”的标签。但如今的两岸环境,还能容下这样的模糊吗?
岛内政治圈对此反应分化:有人认为郝龙斌是真心推动理性对话,也有人质疑他只是在回避立场。毕竟,在统一与否的问题上,模棱两可反而容易带来更多不确定性。
就在郝龙斌试图维持平衡时,洪秀柱突然出手。她虽然没有公开站台某人,但话说得极为直接:国民党必须坚持“两岸同属一中,并谋求统一”。她这一锤,打在了问题的核心上。
这些年来,国民党一直小心翼翼地回避统一话题,试图用模糊的表述来获取更多选票。但洪秀柱直言不讳,戳破了这层窗户纸。她代表的,正是党内“深蓝”的声音。自2016年参选以来,她始终强调统一方向,虽然淡出一线多年,但在关键时刻,她的话仍有“定海神针”的作用。
这其实是国民党内两种路线的对抗:一方希望通过模糊维持选票,一方认为只有明确方向,国民党才能重新找回存在价值。问题的关键是,国民党是否还敢讲统一?如果不敢,那和民进党的差别就越来越小,最终会被边缘化。
民进党靠着“抗中牌”已经让国民党失去了主导权。如果国民党继续含糊,选票很可能被“第三势力”抢走,因为这些新兴力量主打“务实”与“非意识形态”,正好瞄准了国民党的传统票仓。
洪秀柱的提醒很直白:如果连统一都不敢提,国民党等于自动退出了两岸博弈的主场。统一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,但若连方向都不敢承认,那就等于自我放弃。
两岸关系的现实格局已经清楚:大陆不可能接受“台独”,更不可能接受“各表”的模糊。国台办一再强调,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国,统一是未来的必然趋势。若国民党想维持对话通道,就必须拿出清晰的政治立场。
如今大陆实力日益增强,台湾赖以生存的模糊空间正迅速缩小。在这种背景下,郝龙斌若以为能在大陆与美国之间左右逢源,最终可能两边都失去信任。美国的算盘很简单,就是“以台制华”,并不真正关心台湾的长远和平。
与此同时,岛内社会也出现了新的思考。民进党多年的“抗中保台”让许多人感到疲惫,经济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。越来越多的民众希望看到一条稳定的两岸路线。国民党若能在此时展现清晰立场,反而可能重新赢得支持。
这场主席选举,其实早已超越了“人”的竞争,而是“方向”的抉择。郝龙斌的民调逆袭,说明部分民众厌倦了民进党的对抗,但如果国民党仍然不敢正面回应统一问题,这股民意很快就会消散。
洪秀柱的发声,实际上就是一次路线分水岭。她不是在为某个候选人背书,而是在为国民党的未来定调。她的意思很明确:国民党的价值,正在于承担两岸和平统一的责任。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敢坚持,那么国民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
如今,国民党已经走到十字路口。路线不再是为了选票而服务,而是选票在检验路线。统一议题,不再是可以模糊的选项,而是一道必须回答的历史考题。
问题是,面对这份考卷,国民党还会继续交白卷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