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,上海学生餐事件调查结果公布。从9月15日事件爆发到23日公布结果,仅用了一周时间。同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,明确表示要对校园餐进行专项整治,确保孩子的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当晚上海的通报随即发布,其中的关联显而易见。
此次调查由公安局、市监局、市教委联合进行。通报显示,上海绿捷公司在9月15日的配餐中,一盆虾仁内变质生虫,被发现后立即下架销毁,却谎称虾肠外溢有泥沙。因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,绿捷被立案调查。检测结果显示,虾仁留样批次的新鲜度指标、水分保持剂指标、防腐剂等均符合国家标准,二次复检也未发现杂质、霉变或虫蛀。目前,市属国企已临时接管绿捷,以保障校园供餐稳定。
这样的通报让此前集体请愿要求更换绿捷的家长们大失所望。尽管绿捷除了撒谎之外似乎并无严重问题,但50所学校提前供餐吃到变质虾仁的事实不容忽视。绿捷供应上海中小学校园餐十几年,服务500所学校,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,占据全市三分之一强的市场。今年8月还中标了27个项目。如此大规模且长期的供应出现问题,令人质疑此前的招标流程是否严谨。
面对调查通报,绿捷随后发布声明。媒体用“绿捷深夜致歉”来报道,但这份声明仅有45字:“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,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。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,我们全面接受,全力配合。”标题是“声明”而非道歉,内容无头无尾,毫无诚意可言,与贾西贝、始祖鸟等品牌的详细致歉形成鲜明对比。
此次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单一企业的管理漏洞,更是校园餐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。通报中的“临时接管”细节引人关注。据企查查显示,这家突然临危受命的国企旗下餐饮子公司,其法人代表竟与绿捷某离职高管同名同姓。这种微妙的“旋转门”现象,让所谓“接管”更像是左手倒右手的危机公关。
家长们质疑的招标黑箱或许早有端倪。在2021年某次校园餐招标文件中,技术标占比突然从40%下调至25%,而价格标权重提升至60%。这种规则变更恰与绿捷大规模扩张的时间线重合,其凭借0.01元的极限报价策略,三年内中标率飙升287%。更吊诡的是,多所学校食堂监控录像显示,“学生满意度测评”往往由配餐员代填,那些写着“难吃”的评价表总会神秘消失。
封控期间的保供资质也成谜团。有志愿者爆料,绿捷当时配送的“爱心餐”中频频出现临期食品,某校收到的2000份午餐生产日期竟显示为“次日”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,不仅获得政府表彰,还在疫情后拿下了浦东新区70%的学校供餐份额。相关部门以“抗疫特殊时期”为由拒绝回应评选标准。
这场博弈中最令人痛心的是,孩子们被迫成为沉默的见证者。某小学教师透露,曾有学生因长期食用油腻盒饭患上胃炎,家长投诉后却收到“个体差异”的回复。如今检测报告上冷冰冰的“符合国标”字样,与孩子呕吐物里清晰可见的黑色虫体形成荒诞对比。
事件发酵过程中,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是校园餐一线员工。多位绿捷前雇员匿名反映,为压缩成本,公司要求将解冻肉品标注为“冰鲜”,后厨温度控制形同虚设。有人曾三次向食药监举报,但每次检查前都会收到“风声”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通报中强调“留样合格”——送往实验室的从来都是特供的“样板餐”。
上海学生餐事件看似有了调查结果,但通报与绿捷的表现却让更多问题浮出水面。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深入调查,给家长和学生一个真正满意的答复,让孩子们能吃上安全、美味的校园餐。大家对此事件又有怎样的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